□ 蒲小茶
葫蘆一路走來,已考證有7000年的歷史了。
葫蘆一開始不叫葫蘆,《本草綱目·壺盧》載,“古人壺、瓠、匏三名皆可通稱,初無分別。”直到后來,人們才基于葫蘆的形狀以不同名字加以區(qū)分:“后世以長如越瓜首尾如一者為瓠,瓠之一頭有腹長柄者為懸瓠,無柄而圓大形扁者為匏,匏之有短柄大腹者為壺,壺之細腰者為蒲蘆。”
葫蘆最早的用途就是被吃,《詩經(jīng)·豳風(fēng)·七月》中的“七月食瓜,八月斷壺”。她沿著歷史的墻根走著走著,身份就有了很多變化,最粗暴的就是一分為二做成水瓢。要么挖去里面的種子做成壺,道士裝藥的藥葫蘆,俠客消愁的酒葫蘆。摻了男女感情應(yīng)該是在《紅樓夢》第91回中,賈寶玉向林黛玉表達愛意時曾說“任憑弱水三千,我只取一瓢飲”,這個瓢應(yīng)該也是葫蘆瓢。
人世間,很多事,很多際遇往往只有一回,再也無法重復(fù)。
葫蘆的一生應(yīng)該也是。20世紀(jì)末,我在白河縣松坪教書,學(xué)校教室外有一個斜坡,孩子喜歡從這兒爬上滑下地玩,斜坡外是一個大坎,很不安全。向當(dāng)?shù)氐泥従愚r(nóng)戶要來一株葫蘆苗子栽在此地,大家看我栽了葫蘆葉葉慢慢延伸,就只好放棄這個游樂場所。乍一看,我還真有點不得人愛不近人情的感覺,可是時間一長,大家懂我心意,越發(fā)地寵愛這架蓬勃的葫蘆,同學(xué)們自發(fā)地搬來石頭砌了石坎圍欄,并用粗大的樹枝搭置了葫蘆架,添了農(nóng)家肥,葫蘆越發(fā)旺盛,成就一蓬綠蔭,葫蘆或隱或現(xiàn)地掛在架子上。恰秋陽微溫,陽光穿過繁密的葫蘆葉隙灑下點點光斑,搬個小凳子坐在葫蘆架下,看著盈盈綠意隔絕塵世擾攘,正是“茶甌香篆小簾櫳”的意境。現(xiàn)學(xué)校早已不在,也物是人非,葫蘆依稀在夢中。
葫蘆是具有救生圈功能的!对娊(jīng)·邶風(fēng)·匏有苦葉》中寫道:“匏有苦葉,濟有深涉。深則厲,淺則揭。”這首詩描繪的是秋日里一位女子在濟水岸邊,盼望著心上人過河與她相會;她堅信,他一定會背著葫蘆渡水來找她。鐵拐李的葫蘆不僅僅能裝酒裝藥,過海的時候還當(dāng)船。戰(zhàn)國時期,莊子認為可以將大葫蘆連在一起幫助人渡水,《鹖冠子·學(xué)問篇》中還記載了:“中河失船,一壺千斤,貴賤無常”,北宋陸佃作注時寫道:“壺,瓠也。佩之可濟涉,南人謂之腰舟。”在古代行船,船上要放一些葫蘆,當(dāng)不幸翻船了,葫蘆能發(fā)揮類似救生圈的作用,宋代南方人稱其為“腰舟”。
學(xué)術(shù)研究顯示,葫蘆與“伏羲”“女媧”傳說存在關(guān)聯(lián),聞一多先生通過語音分析認為“伏羲”“女媧”或源于葫蘆神話。除此之外,葫蘆舟還是直通仙境的交通工具。《逸史》中記載了天上的仙女相中了洛陽的盧杞,于是派麻婆傳遞心意,并交給麻婆兩粒葫蘆籽。麻婆回去后,與盧杞“清齋七日,斸地種藥(即葫蘆籽),才種已蔓生;未頃刻,二葫蘆生于蔓上,漸大如兩斛甕”,葫蘆籽剛種下便生出藤蔓,頃刻間已經(jīng)長成了能裝兩百多斤糧食的大葫蘆,于是麻婆用刀割下兩只葫蘆并掏空,與盧杞各自鉆入后,“風(fēng)雷忽起,騰上碧霄,滿耳只聞波濤之聲……長久,葫蘆止息,遂見宮闕樓臺,皆以水晶為墻垣,被甲伏戈者數(shù)百人”,如此他們二人乘坐葫蘆舟來到仙人的居所。
世上的事并不都是越熱鬧越好,很多時候,留一點寂寞和孤單往往更好。在天寶駐村,傍晚寂寥之時,整個院子只剩一人,就順著路往下一個村莊裴家走。夜深沉,再順著路往回走,有路燈還好,沒有路燈,就把手機拿出來借著微弱的光亮往回走。在路旁的葫蘆架下,一個光頭和藹的老人和我打招呼。很清楚地看到是人,我還是嚇了一跳,驚呼著“嚇?biāo)牢伊恕?rdquo;他不緊不慢地應(yīng)道:“好人遇見的都是神仙。”
常常思忖,難得我一直要求自己做個好人,看來還是挺好的。做個好人,即便不能給身邊的人帶來物質(zhì)的豐盈,但卻能讓大家的生活更有舒適感,也更接近幸福安康。
葫蘆諧音“福祿”,代表著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成為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。葫蘆外形圓潤流暢,象征“尚和合”“求大同”理念,其多子、多益等文化寓意被廣泛用于喜慶場合。我們都愿意生活中“福祿壽喜”,那就多種葫蘆,多吃葫蘆,享受“福祿”的喜悅吧!